图标安装ios 图标安装ios icon_install_android_web

深刻理解 EigenLayers 主体间质押的意义:群体主观性、多数人暴政和

分析6 年前更新 6086比...
145 0

原作者: @Web3 马里奥

介绍: 五一假期期间,Eigenlayer 发布了其 Eigen Token 白皮书。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份旨在介绍激励模型和价值观的传统经济学白皮书,而是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商业体系——基于 Eigen Token 的 Intersubjective staking。在阅读了白皮书全文(没有深入阅读附录)以及前辈们的解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希望与大家分享,期待大家的讨论。首先我觉得 Intersubjective staking 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基于分叉的 ERC 20 代币模型的共识体系,可以用来对一些群体主观性问题进行决策,同时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何谓“群体主观性”?

正确理解Intersubjective是理解体系含义的前提。这个词该怎么翻译,中文互联网上似乎没有统一的定论。读了潘志雄先生的文章,我非常同意用社会共识这个概念确实可以很好地理解它的含义,但我觉得用群体主观性来指代这个概念似乎更符合直译,也更容易理解。因此,在下文中,我选择用群体主观性来指代Intersubjective。

群体主观性到底是什么?在 EigenLayer 的语境中,它是指一个系统中所有活跃的观察者对于某项交易的执行结果的对错,存在着广泛的共识。那么这个交易就被称为是主体间性的,也就是群体主观性。我们知道 EigenLayer 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将共识层与执行层解耦,专注于共识层的建设和维护,从而服务于共识,降低 Web3 应用的开发成本,充分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在白皮书的叙述中,EigenLayer 似乎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可以为第三方执行数字任务的去中心化数字公共平台。因此,自然需要分析其服务的边界,也就是明确哪些类型的数字任务可以被它可信地执行。在 Web3 的语境中,可信通常是指一个系统通过密码学或经济模型来设计,以避免数字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数字任务可能出现的执行错误进行分类。 EigenLayer将数字任务的执行错误分为三类:

客观可归因的错误: 这类错误是指数字任务的执行错误,可以通过一组客观存在的证据(通常是链上数据,或者带有 DA 的数据)通过某种逻辑或数学推导来证明,而无需依赖特定主体的信任。例如在以太坊中,一个节点签署了两个相互冲突的区块。这种错误可以通过密码学来证明。与此类似的是 OP Rollup 中的欺诈证明流程,通过链上执行环境重新执行一组有争议的数据,通过比较结果来判断错误。

组主观归因错误: 该类错误是指系统内所有参与者对于某项数字任务的执行结果具有一致的主观判断标准的执行错误。该类错误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类:

  • 通过回顾过去的数据可以随时识别错误,例如,价格预言机显示,2024 年 5 月 8 日 UTC 时间 00:00:00,币安上的 BTC 现货价格为 $1,而事实发生后,随时都可以识别错误。

  • 只能实时观察到的错误,例如恶意审查,假设一笔交易被一组节点恶意长期拒绝执行。

不可归因的错误: 这些错误是指群体间没有一致的判断标准而产生的执行错误,比如判断巴黎是否是最美丽的城市。

深刻理解 EigenLayers 主体间质押的意义:群体主观性、多数人暴政和

Intersubjective Staking 旨在有效解决具有群体主观性的数字任务,即可以处理可归因于群体主观性的数字任务执行错误,也可以说是链上系统的延伸。

当前解决方案中的多数人暴政问题

所谓多数人的暴政是一个政治术语,指的是议会中多数席位联手强行通过政策,从而侵犯少数人的权利。明确了EigenLayer的目标之后,我们来看看目前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类型。根据EigenLayer的总结,主要有两类:

1. 惩罚机制:这类机制通常利用密码经济学来惩罚恶意节点的质押资金,以震慑恶意行为。Staking slash 就是其中一种。但是,这种方法容易出现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当一个诚实节点提交了恶意行为的证明,但此时系统中的大多数节点决定一起合谋作恶,他们可以选择忽略这个证明,甚至反过来惩罚这个诚实节点。

2、委员会机制:该类机制通常会设立一组固定的委员会节点,一旦出现争议,委员会节点会验证恶意行为证明的准确性。但委员会是否值得信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当委员会节点合谋作恶时,系统就会崩溃。

两种解决方案显然都遭遇了多数人暴政的问题。由此可见解决此类问题的难度。虽然对执行结果的准确性有一致的判断,但由于缺乏客观验证能力,我们只能从信任密码学或数学转向信任人。然而当大多数人选择作恶时,目前的方案就无能为力了。

通过可分叉工作代币带来的社会共识避免多数人暴政

那么 EigenLayer 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答案是通过设计可分叉的链上工作代币,并基于工作代币质押带来的社会共识,处理群体主观数字化任务,避免多数人暴政的问题。

那么分叉到底能带来什么所谓的社会共识能力,又是如何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呢?首先,EigenLayer 指出,灵感来自于对 ETH PoS 共识的研究。其认为以太坊的安全性来自于两个方面:

  • 加密经济安全: 通过要求出块节点质押资金,并设计对恶意行为的惩罚机制,使作恶的经济成本超过消除恶意行为的潜在收益。

  • 社会共识: 当某条链因为某种恶意行为而分叉时,由于对执行结果的正确性存在一致的判断标准,任何善意或诚实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不同分叉执行结果的主观观察,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分叉。这样,即便恶意节点控制了大部分质押资金,出现多数人暴政问题,也会伴随用户对恶意分叉的抛弃,让分叉链的价值逐渐超越恶意链。比如大部分中心化交易所会选择质押支持量少的正确分叉链,抛弃质押支持量大的错误恶意链。这样,随着社会普遍共识的形成,恶意链的价值就会逐渐消失,分叉链又会成为正统分叉。

我们知道区块链的本质是在去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对一组交易的顺序达成共识。以太坊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串行执行环境EVM,这样当交易一致时,EVM就会达成一致的执行结果。EigenLayer认为,对这类交易执行结果的评价大多数情况下是客观可归因的,但也有群体主观可归因的情况。具体指对链活跃度维度的评价。以太坊的PoS共识机制中有一个特殊的Inactivity Leak模式,当超过1/3的节点因为某些未知的情况无法正确出块时,PoS的加密经济安全性就会被打破。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某个地区的整个互联网因为战争而与另一个地区断网,那么以太坊就会分叉,当共识机制发现这种情况时,就会进入Inactivity Leak模式,此时新产生的区块将不会获得通胀奖励,同时会逐渐slash不活跃的节点,直到活跃节点的staked资金再次超过2/3。这将逐步恢复两条分叉链的加密经济安全。

在这之后,哪条链会成为所谓的正统分叉,只能靠用户按照自己的判断标准去主动选择,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共识。然后,随着用户的主动选择,两条分叉的价值会发生转移,直到一条分叉在加密经济安全性的竞争中胜出,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社会共识赋予的安全性。

深刻理解 EigenLayers 主体间质押的意义:群体主观性、多数人暴政和

总结这一现象,EigenLayer 认为以太坊依靠社会共识来识别和解决与链一致性相关的群体主观错误,即所谓的链上活动攻击。这种社会共识能力的核心来自于分叉。当出现分歧时,没有希望立即确定哪一方在作恶。相反,后续用户用脚投票,依靠社会共识的能力来解决分歧。这避免了协议遭受多数人暴政的问题,因为少数诚实节点不会被合谋并立即没收,这让他们有能力东山再起。这种方法在判断涉及群体主观性的问题时展示了其价值。

因此,遵循这一判断,EigenLayer 参考并升级了链上博弈协议 Augar 的共识模型,提出了链上可分叉的工作代币 EIGEN。围绕 EIGEN 设计了一种主体间质押机制,用来解决群体主观数字任务的执行共识。当对执行结果产生分歧时,通过分叉 EIGEN,在后续的时间窗口内依靠社会共识来解决冲突。具体技术并不复杂,在一些文章中也有介绍,这里就不展开了。相信理解了上述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 Eigen 主体间质押的意义或价值。

本文来源于网络:深入理解EigenLayers的意义 主体间质押:群体主观性、多数人暴政和可分叉代币

相关:Solana 流动性质押发展概述

原文作者:Tom Wan,链上数据分析师 原文翻译:1912212.eth,前瞻新闻 以太坊生态中的流动性质押掀起了质押风潮,甚至现在再质押协议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股风潮似乎并没有蔓延到其他链上。究其原因,除了以太坊庞大的市值依然占据显著优势之外,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当我们把我们的实现转向 Solana,以太坊上的流动性质押协议,那么目前 LST 在 Solana 上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本文将为你揭秘全貌。 1、虽然质押率超过 60%,但质押的 SOL 中,只有 6%($34 亿)来自流动性质押……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