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Joyce, Sky
三个月前,在3月1日启动的io.net积分激励活动第一阶段中,io.net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hmad Shadid在新闻发布会采访中表示,代币预计将于4月28日推出。尽管io.net的GPU供应量在随后的一个月内激增,但io.net CMO Garrison在4月初的一次采访中表示,io.net仍在按计划发行代币,时间恰逢Nvidia的财务报告发布,这将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但4月25日,io.net团队在电报群中宣布,交易平台要求io.net代币的TGE延期至4月28日之后。如今距离原定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io.net发币时间仍未确定。但在快照之后,社区似乎已经不再关心io.net了。
自挖矿激励计划启动以来,io.net在近三个月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爆红,被誉为本轮牛市的明星项目,随后项目数据屡屡被质疑造假,创始人被曝黑历史,大量用户成立维权群声讨io.net。虽然代币尚未上线,但不少用户认为高收益预期落空,但总体来说io.net还是一个不错的项目。
毕竟大家都知道,在io.net之外,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十天前,在社区对高FDV项目的不满中,币安宣布修改上币规则,称将开始支持中小型加密项目,旨在为更多基本面良好、社区基础有机、商业模式可持续、行业责任感强的中小型项目提供机会,推动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就在今天,在推迟发币一个月后,io.net宣布将于6月1日开启第三次挖矿活动。
交通拥堵
回过头来看,两个月前io.net的爆发是必然的。自2月份以来,AI已经成为加密社区公认的财富密码。Nvidia的股票不断创下新高,OpenAI推出革命性的新产品,WLD在几天内增长了数倍。多个AI代币的增长超过了大多数轨道代币。
装备齐全、排队入市的散户投资者
根据之前故事的发展,这一轮应该会有一些新的AI项目上线,幸运的早期社区用户将获得百倍收益。秉承着买新不买旧的理念,在所有的AI项目中,io.net是看上去最靠谱的一个。
总体来说,社区一般将AI与Web3的结合路径分为算力、算法、数据三个子方向。两个月前涌现了不少新的AI项目,其中GPU租赁是所有项目中最热门的定位。究其原因,在科普层面,大部分散户投资者难以理解同类项目在AI模型、应用、加密技术结合方面的定位和发展空间。而Nvidia的不断崛起让大家意识到了算力的必要性,而io.net选择的方向相比其他项目在用户感知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本质上,现在涌现出来的去中心化算力项目都属于 Depin 的范畴,而 Solana 上的 Depin 项目在去年经历了火爆的行情。AI、Solana、Depin 的结合让 io.net 成为了上上之选。除了赛道选择好,io.net 早期也和 Render Network 有过深度合作,当时 RNDR 正处于上升周期,两个月内从不到 $4 涨到 $13。
在 2 月和 3 月,社交媒体上几乎没有 KOL 推广 io.net。然而,自从 3 月 1 日 io.net 推出为期两个月的 Ignitio.net 积分奖励计划,并直接公布代币发布日期——4 月 28 日以来,大量用户涌向 io.net。一位 io.net 的早期用户向 BlockBeats 讲述了他的观察:discord 社区成员数量在一周内增长了 10 倍。
3 月 5 日,io.net 宣布完成由 Hack VC 领投的 $3 千万 A 轮融资,其他投资者包括 Multicoin Capital、6th Man Ventures、Solana Ventures、OKX Ventures、Aptos Labs、Delphi Digital、The Sandbox 等。其中,Multicoin Capital 在 Depin 领域有着辉煌的战绩,并参与了 Helium Mobile(MOBILE)的早期融资。此外个人投资者包括 Solana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Anatoly Yakovenko、Sandbox 联合创始人兼 COO Sebastien Borget、Animoca 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 Yat Siu。
在强大VC的支持下,在io.net项目中,如何攻克去中心化算力实现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是否有合适、充足的需求方来支付用户和平台,都不在参与者考虑的范围内。站在用户的角度,我不怕你落地不落地,只看你把故事讲得好不好。
io.net 的技术参与门槛并不低。BlockBeats 观察到,在活动开始之初,discord 上到处都是 bug 反馈,项目组也专门开辟了 support ticket 频道接收和处理用户提交的问题。一位早期参与 io.net 的用户曾告诉 BlockBeats,参与门槛高也是他看好 io.net 的原因之一,没有风险就意味着筹码会更多。但让社区没想到的是,各种 io.net 挖矿教程后来火遍了全网。
io.net 用户朱睿(化名)向 BlockBeats 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经历。第一次尝试时,朱睿在发现自己的设备不符合官网列出的要求后放弃了。但后来他发现身边挖 io.net 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还炫耀了多台 Mac mini。我有一个朋友……他有很多台 Mac mini……不知道该用什么……
或许是出于对鲁猫工作室的防范,io.net 并未公布积分明细,仅表示积分将与机器在线时间、带宽分数、GPU 性能、装备租用时间等多个因素相关。除了贡献自己的装备,参与星际任务、Discord 活动也会获得不同程度的积分,但更多用户选择自行购买更多装备,全副武装地进入游戏。
不想错失良机的朱睿开始考虑入市。他详细研究了社区里流传的配置方案,首先考虑直接买一台 Mac mini。这个策略适合显卡数量少的玩家,因为配置一百多张显卡很麻烦,还需要专门的人去专门的场地维护。就像一个挖矿工厂,是一笔很重的资产。但也有好处,用完之后可以半价二手卖掉,或者转去挖其他项目。研究的时候,他猜测或许这个方向有放量的趋势。此前在拼多多买一台 Mac mini 的价格是 2100(RMB),两周后就涨到 2800 了。
除了购买Mac Mini,部分用户选择租用云服务器。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国内的一般在一些计算中心,费用便宜,有渠道。单张3080 Ti卡大概在150U-200U左右。海外的费用较高。Google云单张卡价格大概在1400U/月,需要按年租赁,需要50张以上卡;腾讯云经常缺货,没有库存;AWS单张卡价格大概在2400U/月,需要8张以上卡。
朱睿最终选择了精品账号路线,从国外一家小云服务商购买了200多张T4单卡,每张卡每月租金400U,另外还配备了15张A1008卡,每张卡每月租金1200U,一个月下来,仅设备费用朱睿就需要支付约$9.8万。
除了设备费用,朱锐还为反巫术检测做了充足的准备,他购买了数百个IP地址,手动修改了购买的100个谷歌邮箱密码,并花了一周时间将所有设备运行完毕。
朱睿是io.net较大的用户之一,对于中小散户来说,带着设备成功入市之后,还是会面临不少挑战。
一位 io.net 用户向 BlockBeats 回忆道,在经历了复杂的配置过程之后,用户还需要处理一系列问题。连接到 io.net 的设备经常断线,用户很难分辨自己的设备是否在线。有可能你的前端显示设备在线,但后端其实是不在线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写一个每天断线自动重启的脚本来处理这个问题。
除了花费大量金钱,io.net 用户还需要不断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对于不会写脚本的人来说,只能手动重新配置。在 Youtube 上一个观看次数超过 1 万的配置教程中,空投博主也曾因为这个问题而束手无策。 如果你完成这些配置后,在官方页面看不到设备运行状态,建议你重新走一遍整个流程。
高昂的维护成本其实就在io.net的设置上,官方的解释是反复要求用户重新配置的目的是为了过滤掉巫婆账号。在活动后期,这个频率已经大大降低。这也被当时部分用户解读为一个积极信号,毕竟风浪越大,鱼越值钱。对于久经沙场的Web3玩家来说,只要后期的奖励足够,前期的体力和脑力投入都是值得的。
云服务提供商纷纷涉足io.net
尽管用户抱怨维护成本高昂,但 io.net 的热度并未减退。YouTube 博主“Alex's Crypto Diary”两个月前发布的一段视频的标题或许最贴切地解释了当时的情况:“[io.net] AI X Crypto 赛道中计算能力和加密最可靠的组合。两周前,我们计划用 600 台机器来挖 io.net,但两周后我们的机房梦就破灭了!但这无疑是 Gensyn 发布前同领域最好的项目。”
视频中,博主Alex解释了破机房梦的原因,原计划部署800台设备,预估容量能占全网1%-2%左右。找到海外机房后,价格谈判中io.net抢手,之前接触过的海外云服务商都找他们确认是否挖io.net,原本谈妥价格的机房也纷纷加倍报价。
io.net火了,正在涨价的国内外云服务商或许是这波火爆中最大的赢家。
目前,还没有渠道统计出在io.net带来的这一波财富中,云服务商的具体盈利数字。Alex曾在推文中表示,国外领先的云服务商亚马逊云通过提供io.net挖矿服务,共计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收益。虽然评论区对这个数字的质疑较多,但如果按照当时io.net前端展示的数十万台GPU数量来计算,这个数字或许并不夸张。
受益的不仅仅是海外云服务商, 多位接受BlockBeats采访的用户表达了同样的认识:国内所有云服务商都在深挖io.net。
拥有机房资源、不接受散户的云服务器厂商小橘(化名)向区块律动 BlockBeats 透露,“现在回想起来,租 io.net 的机器是我做过最轻松的生意。”当被问及具体的租用规模时,小橘表示,“只要你有足够的机器资源,一个月租出几百万的机器很容易,几千万的也不难,上亿的稍微用点力气就能租出来。国内、海外各个云的机器都卖光了,国内的机房也几乎租完了,当时市场上的机器商都涨价了,租不租就看你的了,反正你不租,很快就有人租了。”
此外,由于io.net支持的设备还包括苹果的Mac mini,因此趁着空投机会,把拼多多上数百亿的Mac mini全部买下,并加价数百元,闲鱼上的Mac mini也都加价数百元。
甚至到了4月份,当io.net激励计划第一期已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仍有用户不断尝试购买更多设备。小橘回忆道,“4月份之后我就不再租机器了,但还是有很多人来找我租。我总是跟他们说,租一个月不划算,租了基本就能回本。千万别租,太诱人了。”
期望不一致
从加密行业过去的故事来看,投资 io.net 的用户无一不是用对了公式,如果面临被偿还的风险,难免会有很多情绪。不过,对于一个 Web3 项目来说,io.net 项目本身并没有做过多的恶事,不断提升交互体验,对争议的响应时间也比较快。但各种问题确实也发生过,近三个月来,io.net 时常面临尴尬的境地。
第一轮积分公布后,很多用户因为快照期间机器不在线,积分很低。社区里开始出现一些针对io.net项目的维权行动。朱锐回忆,5月3日,推特上有人发起了一个名为“io.net批判大会”的空间,在没有任何预热的情况下,就有1000多名用户参与,微信群里全是维权信息。
无法计算积分
与其他开放积分的项目不同,io.net 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发布积分面板的打算。BlockBeats 在 3 月初向一位接近 io.net 项目组的用户询问了前端显示统计积分的问题,他猜测可能是人手不足,如果有机会,会向他们提出。
io.net 积分计划上线两个月以来,不断有声音质疑 io.net 平台上显示的 GPU 数量。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 5 月 13 日社区成员 Martin Shkreli 提出的质疑,他发布了数条推文,质疑 io.net 前端显示的数据准确性,并得到了 io.net 创始人 Shadid 的亲自回复。
他在推文中认为,平台展示的营收与实际情况不符,比如他发现平台的日营收为110万美元,在线集群数量却很少,平台上总计算时间始终显示为88小时。在得到Shadid的解释后,Martin Shkreli公布了自己对具体日营收指标的计算。Shadid的回应主要围绕统计指标中的错误,比如日均营收与累计营收的差异,以及营收未计算其他规格的集群等。
ContinueCapital 创始人 Pima 两个月前指出,目前多个去中心化 AI 项目相互调用端口,共享算力。io.net 的一位早期匿名用户也向 BlockBeats 解释,io.net 上用户提供的设备可能在 Render Network 上被租用,反之亦然。4 月初,io.net 前端显示在线可用 GPU 数量为 20 万个,而 Render Network 上可用 GPU 数量在 3700 个左右。
这种情况下,算清楚积分或许是对技术能力的考验。投资机构Mint Ventures在对io.net的分析中曾提到,实现算力去中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工程验证问题、并行化问题和隐私保护问题。其中,并行化问题涉及的技术障碍更多,包括考虑AI任务的分解、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成本等。
客观来说,确实有一些用户因为买到了假的分卡机而被“巫婆”欺骗。小橘告诉区块律动 BlockBeats,“当时租赁市场很混乱,理论上市场机台资源紧缺,但有很多机台商会把虚拟机当成真机卖给你,比如用一台 4090 虚拟出无限卡,商家零成本赚钱。”这种机台很容易识别,不会被“巫婆”分卡。
针对此次全网讨伐,io.net团队在discord发了一篇长文,表示将进行第二轮积分计算,以铲除“女巫”,留住真实用户。除了积分纠纷,团队还表示社区面临假新闻和谣言攻击,并指出背后有假卡工作室。
对于假卡造成的数据污染问题,不同的io.net用户对BlockBeats的回应是“这个问题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在io.net公布积分前两个月,我就知道有一群人在大量制造假卡,我去DC举报,但没人理我。我也经常看到其他人举报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引起官方的重视。直到开始计算积分,他们才说要开始识别假机器,但为时已晚”,小橘告诉BlockBeats。
ImbaTrader 还回忆道,早期 Discord 上只有几千人,当时曾有自称是美国某大学学生的人质疑 io.net 前端显示的 GPU 设备数量是否是假的,但没有人对此事做出回应。
另一方面,模糊的积分也给io.net项目组根据情况调整芯片分配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当太多成为io.net相关话题的关键词时,社区成员普遍反映大账户在最终积分额度上获得的保障不高的情况。小账户(一两台机器)的积分比我这个拥有十几张高端显卡的大账户还要多。从观察来看,io.net项目的小账户普遍积分较高,而设备较多的大账户积分较低。似乎在扼杀大账户、扶持散户。在第二次积分更新后,部分用户发现积分翻了三倍。
不过无论积分怎么分配,分配给矿工的代币总量始终保持不变,为3200万枚。而这些矿机中,io.net项目似乎占了很大一部分。
3月初有用户向BlockBeats表示,“我觉得里面很多A100可能都是项目方机器。”不过考虑到设备记录并不上链,社区也质疑io.net存在前端数据造假的可能性。
YouTube 博主 Alex 加密日记在 4 月发布的视频中表示,io.net 前端的 GPU 设备数量原本在 6 万到 8 万之间,但某天晚上突然增加到 14 万到 15 万。他发现,每半个小时前端显示的 GPU 设备数量就会增加数千台,之前没有的 4070 数量突然增加了两万多台。考虑到真实用户的设备在线状态并不稳定,很难不怀疑这些线性增长的数字是来自项目方。
日前,io.net 亚洲区负责人 Asa 出席了一场空间,针对社区用户提出的前后端数据不一致、设备数据记录中心化等问题,Asa 表示,“去中心化的技术栈是未来会实施的一个改进。我们技术团队过去一个月的工作量,相当于过去三个月的工作量。”
严密的防巫措施、延迟推出假卡识别、积分不透明这三个特点,无形中抬高了真正想要正常互动的用户的参与成本。除了流量、电费等经济成本,它不仅PUA你长时间挂机,而且不告诉你实际积分,让大家付出很大精力,事后的反弹才会这么大。面对io.net社区在发币前就发起的维权行动,用户刘某向区块律动BlockBeats分析道。
艰难的谈判筹码
用户小橘感触颇深,对我个人来说,在io.net上亏钱是小事一桩,io.net是我做过最折磨人的项目,当时一天下线好几次,所有机器都下线后维护了好几个小时,维护完了又下线了,总之io.net是我做过最折磨人的项目,区块链的影子。
从项目角度来看,被吐槽的高维护门槛其实是源于对低质量节点的管理。io.net COO Garrison Yang 在播客采访中提到空投环节时专门介绍了对低质量节点的管理,“我们引入了时间分数和信誉分数。io.net 上的每个节点都有信誉分数,客户可以看到一个节点保持可用的时间、在线时间等性能指标来帮助做出决策。我们会不断 ping 每一个节点,如果一个节点没有响应,就认为它不可用。如果不可用,它就不会得到奖励。”
在团队的愿景中,加密经济激励机制很简单:如果一个节点可用,它就会为需求方提供更好的服务,被更频繁地雇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奖励。只要节点在被雇用时保持可用性和性能,需求方就会获得所需的计算能力,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尽管这种设定后来导致了 io.net 面临的争议之一。
根据估值、token份额、总积分以及OTC价格预估,除了早期用户,大部分用户都觉得在io.net上赚不了多少钱。在这个项目空投积分公布前一个月,我大致就知道自己会反投,因为空投是有限的,但是机子是无限的。按照OTC价格和我预估的比例,最差的情况下,我会亏掉一半左右,最好的情况下,最多能保本。
不过尽管如此,小橘认为,项目的问题在于已经出现的技术漏洞,而非故意作恶。机器都是租来的,io.net 从未向散户收取一分钱。不仅是小橘,接受 BlockBeats 采访的早期用户和大型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 io.net 的持续看好。Alex 在视频中表示,“虽然不建议再次参与,但我仍然认为 io.net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好项目。”
虽然我们也被反付了,但是我的钱并没有付给 io.net。首先大家要明白这个问题。Alex 在接受 BlockBeats 采访时解释道,“一般来说,你跟一个项目互动,你投的钱被项目方拿走,然后项目方会决定怎么分配手里的筹码。”但 io.net 的问题是,它成立的过程中,只有散户和项目方,但实际上有云服务商、散户和项目方。散户把钱付给了云服务商,而云服务商并没有把钱付给 io.net,所以 io.net 从头到尾都在支付工资成本、运营成本和大家不断上涨的预期。
一位参与 io.net 投资过程的 VC 成员告诉 BlockBeats,他们当时正在寻找 AI 项目,Partner Fund 引入了 io.net 项目。从接触 io.net 到决定投资大概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其前期表现比较强劲,包括各种技术文档、与 Render 的合作等。在当时看中的标的中,io.net 是一个比较好标的。但当时 io.net 的估值比较昂贵,要 3 亿美元,所以没有立即决定,直到后来二级市场估值涨起来,这个估值才成为一个合适的估值。
该投资人向 BlockBeats 表示,io.net 的收益率心理预期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原本预计上市之后,整体环境会更好,FDV 能达到 50 亿美元,预计会有 10 倍以上的盈利空间。另外,知情人士向 BlockBeats 透露,一些投资人早期就已经将自己的算力设备接入 io.net,以较低的成本参与挖矿。
至于之后出现的种种情况,其实我们也没有办法掌控这方面,只能观察后期的发展。”该投资人表示,“技术缺陷、投资人丑闻等,都不会构成退出的理由。”
PMF 在哪里?
io.net 发币时间尚未确定,虽然不再期待高收益率,但朱睿和大部分用户一样,还是认为 io.net 本身是个好项目。在加密行业,产品逻辑不是很重要,如果按照 fud io.net 的思路去 fud 其他加密产品,能把多少产品都研究透彻呢?朱睿告诉区块律动 BlockBeats,io.net 这次被 fud 之后,也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产品架构,我觉得是好事,现在市场在回暖,推迟发币总比一个月前熊市的时候发币要好。
提出才十几年的去中心化和资产所有权概念,与日新月异的AI革命相遇。在AI代表生产力、Web3代表生产关系的理解下,没有人能够否认二者碰撞所创造出的巨大想象空间。从VC到散户,大家都对AI概念的发展抱有很高的期待。
但客观来说,作为本轮牛市的热门叙事,Web3 xAI 的魅力源泉来自于加密社区之外 AI 生产力的爆发式创新。相比前几年 DeFi、Gamefi 等具有强烈加密特性、估值模型可追溯的项目类别,AI 赛道完全不同。在各大投研机构的研究分析中,这个方向似乎还停留在阐述想象空间、对已有项目进行分类的阶段。
io 的早期用户 ImbaTrader 告诉 BlockBeats,“我认为对 io.net 的叙事期待这么高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 io.net 项目本身有多好,而是因为 web3 市场对这种叙事太渴望了。
所有的Web3项目都会遭遇对其技术水平和产品逻辑的质疑,io.net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社区口碑上,io似乎已经从今年的顶级叙事项目变成了VC主导的高FDV项目。
但AI叙事依然具有不容置疑的生命力,在算力日趋吃紧的环境下,随着io.net不断打磨产品,在去中心化算力上依然拥有明显的规模和资金优势。对于AI项目来说,目前已经存在着巨大的资金规模需求,单纯因为FDV高就否定项目的发展有些片面。
在Web3的世界里,如何把控热度走向是每个项目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拥抱泡沫,还是寻找船上的宝剑,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文来源于网络:io.net火了,谁在为AI叙事买单?
相关:ArkStream Capital:2024 年第一季度投资和更新
投资项目摘要 ArkStream Capital 在 2024 年第一季度共投资了 6 个项目。我们将公布项目详情并解释我们投资这些项目的原因。 项目介绍 XION 是第一个模块化通用抽象层,专为为普通用户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而构建,以促进消费者采用。XION 的通用抽象层包括多个协议级抽象,例如账户、签名、gas、互操作性、定价、设备、支付等。通过抽象所有加密复杂性,XION 消除了新用户进入的主要障碍,同时规避了开发人员面临的碎片化挑战。其与签名无关的基础设施支持广泛的现有加密曲线,并且可以轻松适应未来的发展,这不仅扩大了其市场覆盖范围,而且还确保了其长期可行性……